《宏观经济学》课程说明书 |
|||||||||||||||||||
一、主讲教师信息 | |||||||||||||||||||
姓 名 | 初丽霞 | 性别 | 女 | 学历 | 硕士 | 职 称 | 副 教 授 | ||||||||||||
研究方向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工作单位 | 商学院 | ||||||||||||||||
讲授课程 | 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 | ||||||||||||||||||
联系电话 | 8538012 | 电子信箱 | Chulixia@lcu.edu.cn | ||||||||||||||||
二、课程信息 | |||||||||||||||||||
课程名称 |
中文 |
宏观经济学 | 先修课程 |
《政治经济学》 |
|||||||||||||||
英文 |
Macroeconomics | 课程性质 |
专业核心课 |
||||||||||||||||
学时 /学分 |
64/4 |
授课范围 | 经济学专业2009级本科1、2、3班 | ||||||||||||||||
授课时间 和地点 |
周四1-4节:11A304、周五1-4节:10C125室; | 人数
限制 |
164 | ||||||||||||||||
课程简介 |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改善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为政府实施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效果等。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通过教学学习,我们的本科学生应该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
||||||||||||||||||
三、教学资源 | |||||||||||||||||||
指定教材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分)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2007.7 | ||||||||||||||||||
参考文献 |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2007. 6
2、萨谬尔森《经济学》中文、英文版第16版 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4、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6版) |
||||||||||||||||||
教学网站 |
[1]http://www.jrj.com.cn/
[2]http://finance.sina.com.cn/ [3]http://finance.baidu.com/ |
||||||||||||||||||
四、教学信息 | |||||||||||||||||||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主要问题和运行目标,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 ||||||||||||||||||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
课堂讲授 |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
|||||||||||||||||
教学内容摘要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
内容及时间、地点 |
||||||||||||||||||
第1周 |
导言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
? | |||||||||||||||||
第2周 |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从GDP到DPI;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 ? | |||||||||||||||||
第3周 |
第七节 结束语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 均衡产出;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
? | |||||||||||||||||
第4周 |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 乘数论;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 讨论1课时 | |||||||||||||||||
第5周 |
十一假期 |
? | |||||||||||||||||
第6周 |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九节 结束语 | 讨论1课时 | |||||||||||||||||
第7周 |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第二节 IS曲线;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
? | |||||||||||||||||
第8周 |
第四节 LM曲线;第五节 IS-LM分析;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七节 结束语 | ? | |||||||||||||||||
第9周 |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效果;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节 结束语。 |
? | |||||||||||||||||
第10周 |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 |
? | |||||||||||||||||
第11周 |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七节 结束语。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
? | |||||||||||||||||
第12周 |
第三节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第五节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第六节常规总供给曲线; | ? | |||||||||||||||||
第13周 |
劳动周 | ? | |||||||||||||||||
第14周 |
第七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第八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第九节 结束语。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
讨论1课时 |
|||||||||||||||||
第15周 |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 ? | |||||||||||||||||
第16周 |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七节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第八节结束语。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 ? | |||||||||||||||||
第17周 |
第三节增长核算;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第七节经济周期含义与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 ? | |||||||||||||||||
第18周 |
复习 |
?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 ||||||||||||||||||
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经济学网站。 | ||||||||||||||||||
五、成绩考核 | |||||||||||||||||||
平时成绩 |
占总成绩20%。其中作业质量和上课出席参与各占10% | ||||||||||||||||||
期末成绩 |
占总成绩80%,闭卷(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目类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
||||||||||||||||||
考试说明 |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 ||||||||||||||||||
备 注 |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方式传送给任课老师。
2.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若无法准时前来,应有请假条。 |